媒体观察 | 当AI成为研发主力,金融业的软件工程正在被重新定义
今年下半年,麦肯锡发布的《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》中谈到,“人工智能(AI)不仅本身是一项具有革命性和战略性的技术创新,更是驱动和增强其他技术趋势的倍增器。”
在这场变革中,金融业的业务逻辑亦在不断重塑。从早期的智能客服、人脸识别等单点应用,到如今覆盖营销、风控、运营、研发全链条的系统赋能,AI能力向金融科技的核心业务场景不断渗透。
与之相应的则是,业务增长与技术投入成本之间的“对立”,AI创新与竞争逻辑的交融,以及如何跨越从“AI赋能”到“AI原生”的鸿沟。
当然,智能化的时代,并非每家银行都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,银行业同样需要能够赋能智慧金融的“推手”。
业务发展、竞争驱动
金融业站上AI转型的十字路口
首先,是业务复杂性“倒逼”技术革新。智能营销、智能客服、信贷审批、智能投研等场景不断深化,传统的“人海战术”和流程化作业已难以为继。
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、数字银行事业部总经理胡汝道分享了一个案例:“在某头部股份制银行,引入AI技术后,其单据审核部门工作提效80%,效果立竿见影。”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,比如在信贷风控领域,AI与IoT技术的结合,使得通过图像识别、自动采集企业生产状况成为可能;券商利用AI投研工具,基于海量市场数据与行业研报自动生成投资策略报告,让分析师的工作效率提升数倍……业务需求的洪流,倒逼金融机构向AI要效率、要产能,以提升服务响应速度。
其次,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向“AI”靠拢。在预算更趋理性、资源配置更为审慎的环境中,金融机构开始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“规模优势”,而是如何用更少的投入,创造更高的产出。
而AI技术的引入,使得部分先行者在开发效率、客户响应和风险控制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,这本质上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。未能跟上AI创新步伐的金融机构,可能面临客户流失、成本高企、风险累积的多重压力。竞争已从业务层面延伸至底层技术架构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度与广度。
第三,AI带来的创新驱动,打开了新业务的想象空间。胡汝道提出一个有趣的例子,“未来的手机银行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操作工具,而可能是一个具备‘超级助理’属性的主动服务入口,它能理解你的意图,主动提供财务建议甚至完成交易。” 这种体验重构的背后是AI能力的深度融入。
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。Gartner预测,到2028年,约75%的企业级软件工程师将使用AI代码辅助工具;IDC预计,全球AI软件市场到2027年将增至2790亿美元,AI正从辅助角色,走向系统性的核心生产力。
第四,是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。从电子化、线上化到智能化,金融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伴随着底层技术的突破。如今,银行业已明确“技术驱动”的发展方向,而智能化正是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。今天的IT架构与研发能力,将决定明天业务创新的天花板。
然而挑战依然艰巨,正如胡汝道的观察,“并非每家金融机构都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”。一个既能提供标准化工具、又能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,成为金融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迫切需要,中电金信正是基于此,以“数字构建 AI 平台”为核心,成为为金融机构系统性赋能行业智能化的“推手”。
从“AI赋能”到“AI原生”
软件工艺重塑的实践路径
事实上,无论是业务需求的助推,还是架构转型的驱动,最终都指向一个关键:软件开发。《技术趋势2025》中也提出,“AI技术正在重塑企业IT部门,从编码、软件测试到人才能力建设。当更多智能化能力被内置到企业运营之中,软件工程将继续作为跨行业的战略支点发挥核心作用。”

我们知道,银行业的研发体系因为严苛的监管要求、复杂的系统搭建历程和漫长的流程而显得格外沉重。胡汝道坦言:“如果研发链路本身存在大量断点,即便引入单点AI工具,整体效率仍然难以提升。”
对此,中电金信的数字构建AI平台提出了一个更务实的路径。它将庞大的研发工程拆解为无数个具体的场景,针对痛点最突出、价值最显著的环节优先引入AI能力,最终汇流成河,驱动完整的开发工艺转型。
不难发现,这套方法论,既能服务于拥有成熟自有平台的国有大型银行,通过模块化嵌入“AI助手”实现能力增强;也能为中小银行直接提供数字构建AI平台,降低其接入先进AI研发能力的门槛。
在“2025金融行业科技交流大会暨1024程序员节”的活动中,胡汝道发表了题为《AI重塑软件工艺、企业工具链平台建设实践》的演讲,系统介绍了源启·数字构建AI平台的落地路径以及AI驱动的软件工程新体系。
胡汝道指出,AI赋能软件开发全过程,关键在于以“场景化智能体+企业知识库”为双轮驱动,对现有研发平台进行全流程AI赋能,从而提升整体研发效率。在AI建模、AI测试和AI编码三个场景,我们也可以一窥平台的能力。

首先在AI建模方面,中电金信正致力于实现从业务需求到业务模型的自动化建立,主要是通过“分步走”策略将其变为现实:第一步,利用AI从需求文档中自动识别和提取关键要素;第二步,构建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。具体来讲,是将行业已有的成熟业务模型和大量人为建模的范例“喂养”给AI,训练其理解并模仿专家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过程。胡汝道透露,“目前,这一自动化建模的准确率已达到约50%,能显著提升专家效率,并可以随着样本积累不断优化。”
其次,在AI测试方面,平台聚焦于提升测试用例生成与执行的智能化水平。金融系统对稳定性与正确性要求极高,测试工作繁重且关键。数字构建平台的AI测试助手,能够基于需求自动生成高覆盖率的测试用例,并模拟各种边界场景,深度语义分析正确率实现85%。同时它能与企业的知识库联动,学习历史缺陷数据,从而更精准地预测潜在风险点。这就可以大幅减轻测试人员的重复劳动,让他们更专注于复杂逻辑和用户体验的验证。

最后,在AI编码方面,中电金信追求的是“工程化可用”,而不仅是代码补全。我们知道,金融级的AI编码难就难在深度理解银行的业务语境、技术规范和合规要求。而中电金信的编码助手融合了金融机构的专属知识库,使其生成的代码不仅是语法正确的,更是符合金融业务逻辑和安全标准的,目前已经拥有行业领先的代码采纳率,依照需求与设计,可生成70%-90%的业务逻辑代码,告别重复编码。
标准化×平台化
驱动金融业数智化跃迁
剖析中电金信数字构建AI平台,可以清晰地看到,背后有两条贯穿始终的核心脉络:标准化与平台化。
标准化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数据集。中电金信的底气,也正来源于其作为第三方机构,在国资委指导下参与国家级高质量金融数据集建设的独特角色。2025年4月,中电金信金融大模型数据集入选国资委“首批央企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”。同年6月,在央国企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推进会上,包括中电金信在内的14家企业共同签署了“央企金融数据产业共同体倡议书”,进一步推动数据与AI的深度结合。
平台化则是能力与经验的集中体现,是实现规模效应的引擎。 中电金信将经过大量实践验证的AI能力,无论是建模、测试还是编码沉淀在“源启·数字构建AI平台”的底座上。对于大银行,它是可嵌入、可融合的“能力插件”;对于中小银行,它则是开箱即用的全栈解决方案。当然,平台化的意义,也在于能够将领先的研发工艺快速向行业内复制和推广,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的巨大浪费,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业智能化转型的门槛与成本。
当然,这一切的“终局”,是为了实现从 “AI赋能”到“AI原生”的软件工程新范式跃迁。胡汝道的脑海里也有一张清晰的蓝图:“理想状态是,从以人为主,走向以AI为主。”在AI原生的新范式下,AI不再是辅助工具,而是研发过程的主导者,这不仅是技术体系的重构,更是金融行业从“经验驱动”走向“工程驱动”的关键转折。智能体将自动协作,贯穿从需求分析到部署上线的全过程,人类工程师的角色则更多地转向策略制定、关键审批与结果确认。
这虽然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,但方向已然明确。
当软件工程走向“AI原生”,金融业务的创新速度将发生质变。因为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,其自主创新与安全可控,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大局,构建在自主可控的AI原生开发体系之上的创新,不仅是效率之争,更是安全之基。与之相应,以“AI重塑软件工艺”将是构建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向,也是金融机构在新一轮数智化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关键一跃。
文章来源:中电金信

2026年3月18日至20日,由北京人工智能学会与北京恒辉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6全球(北京)AI智能创新与应用博览会(简称“AIS Beijing 2026”)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盛大启幕。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开年首场重量级盛会,本届博览会致力于推动行业深度交流、加速技术创新突破、全方位展示前沿成果,以构建一个高端、开放、共享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目标,届时,全球顶尖的AI企业、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人才将齐聚北京,各类先进产品、技术在此交汇碰撞,携手探寻人工智能发展的无限可能。